文|孤鹜钱生财
编辑|朝子亥
“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先后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……”这句话在我们的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常见,几乎成了历史教育中的“常识”。但若深入探究,你会发现其中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。
与其他列强不同,沙俄的扩张目标不仅仅是打开中国的国门,从而寻求经济利益的增长。沙俄的目标更具侵略性,它通过一系列巧妙的阴谋与直接的军事行动,侵占了大量中国领土,尤其是在东北和西北地区。若从这一角度看,沙俄的扩张和侵占,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领土损失。
展开剩余88%那么,沙俄究竟是如何从清朝手中夺取这些领土的?这些失去的领土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大?让我们从中西北的“外西北”地区谈起。
“外西北”这个名字或许不太为人熟知,它包含了今天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部分领土,面积总计约70多万平方公里。对比东北的“外东北”,外西北的失土可能不那么显眼,但它同样承载了中国的历史与地理价值。
沙俄的窥视与入侵:
早在清朝康熙年间,沙俄便已将目光锁定中国的西北边境。当时的准噶尔叛乱爆发,沙俄的势力与叛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然而,清政府正处于强盛时期,康熙帝亲征准噶尔,蒙古各部纷纷归附,沙俄的扩张野心一度被压制,双方签订了《尼布楚条约》,这份条约为百年的和平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进入清末,时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鸦片战争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《南京条约》,让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破,沙俄的扩张野心再次爆发。此时的沙俄,不同于其他列强,它不满足仅仅通过经济利益来剖开中国的腹地,而是通过领土侵占、政治操控等手段,将其视为地缘扩张的目标。
沙俄的步步紧逼:
19世纪的沙俄,在内政和外交上不断扩张。沙俄逐步意识到,西方列强的强大使它难以在欧洲土地上获胜,转而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西北,特别是在中亚与阿古柏的合作下,沙俄联合阿古柏向新疆发动侵略。
沙俄的计划逐步得以实现,1864年清政府在压力下签订了《中俄戡分西北界约记》,割让了约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。这一割让协议,标志着沙俄对外西北的首次占领。但清朝并未完全屈服,左宗棠在新疆大败阿古柏,收复了伊犁地区。然而,沙俄并未停止扩张。1881年,在曾纪泽的谈判下,再次签订了《改订条约》,将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沙俄。
最终,随着一系列的割让条约签署,沙俄从清朝手中获得了大约7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,也就是今天所说的“外西北”。这些领土的丧失,不仅是清朝政府腐朽无能的体现,更是列强横行、丧权辱国的缩影。
外西北的独特价值:
为何沙俄如此垂涎中国的外西北?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得了解外西北的地理优势。这片地区地处欧亚交界,是重要的地理枢纽。这里有七条河流,水源丰富,土壤肥沃,气候湿润温和,成为欧亚大陆的重要补给站。更重要的是,外西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,这让它在历史上拥有极高的战略地位。
外西北的历史渊源:
回溯至汉朝时期,外西北的这片土地被纳入中国的管理范围。当时汉武帝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,对这片区域进行了有效治理。张骞出使西域,打通了丝绸之路,也为中国与中亚的联系奠定了基础。随着匈奴的败退,汉朝的势力逐步扩展到中亚,西域诸国纷纷归附汉朝,外西北成为中国的一部分。
唐朝时期,中央政府重新掌控了西域,安西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外西北与中亚的控制达到了巅峰。唐朝的强大,令西域的各国都对中国心服口服,甚至称李世民为“天可汗”。尽管后期因朝政衰退,西域逐渐失去控制,但中国对外西北的管理历史延续了数百年。
外西北的失土与今日的挑战:
随着清朝末期的衰败,外西北的丧失成为历史的必然。进入民国后,中国虽曾尝试收复失地,但内忧外患,国力不济,未能实现。直至苏联解体后,外西北的遗土分裂成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。尽管如此,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土地仍然位于外西北,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,几乎是这片遗失领土的象征。
中国的外交努力与收复可能性:
进入21世纪后,中国通过和平手段收回了一部分曾失去的领土。例如,1963年中国通过与阿富汗的外交谈判,成功收回了瓦罕走廊。然而,外西北地区的收复在现今的国际环境下显得极为复杂。
首先,从中国的外交政策来看,和平共处、合作共赢一直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。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,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,不会轻易采取军事手段恢复历史领土。其次,从全球政治形势来看,外西北地区已被多个中亚国家所控制,并且当地地缘政治复杂,任何领土变化都会引起周边大国的反应,尤其是俄罗斯。
结语:
尽管外西北是中国的固有领土,其收复的可能性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微乎其微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这段历史。正是因为历史上的耻辱,我们才更应奋力自强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。
牢记曾经的伤痛,方能激发前进的动力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铸就更加辉煌的明天!
发布于:天津市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